毕业照
双滘人文

阳春两位八旬老人追忆革命先烈

翻山越岭歼残匪,解放军都是好样的!

清明节前夕的4月2日上午10点,叠嶂峰峦环绕下的阳春市三甲镇丰垌村委会驻地后山,一支由镇、村干部群众及学校师生代表组成的队伍,庄重地将花圈敬献给长眠此地的两位在歼匪战斗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

山风唱英烈,深谷吟挽歌。主持这一简朴仪式的阳春市三甲镇人武部黄显智介绍,这座烈士墓始立于1950年,安葬着在1950年当地的一场剿匪战斗中光荣牺牲的两位烈士。当时是个土坯墓,只在墓前立了一块木质墓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当地政府重修该烈士墓,将墓体和墓碑换成了水泥结构。2013年,阳春市民政部门拨出专款对烈士墓再启重修工程,按国家统一规格固墓立碑。近年来,每逢清明节前夕,三甲镇委、镇政府均将此地作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的爱国教育基地开展宣教活动。

除了在《阳春市革命老区发展史》一书中可查证到当时剿匪的大背景外,关于这座合葬着两位革命烈士的英雄墓的来龙去脉,目前当地史料对其细节记述甚少。然而,有关这两位烈士牺牲前后的真实故事,至今却仍在阳春市三甲镇丰垌村健在的两位八旬老人心中深刻留存。

土匪穷凶极恶

乡民深受其害

分别于1937年和1940年出生的谢崇杰、谢崇仪两位八旬老人的记忆,可谓是当年发生在自己家乡那场歼匪战斗的一部活档案。默哀过后,站在烈士墓前的两位耳聪目明、身板硬朗的长者,详尽地向笔者讲述了当年发生的故事。

解放前夕,以游大煜、杨少来(均为当地人)为首的一伙土匪游走在今天的阳春市三甲镇、永宁镇及双滘镇的“十里八乡”,几十人白天就猫在山洞、丛林里,派同伙四出踩点探哨,夜晚则明火持枪出山抢粮抢牲畜。由于匪影飘忽、穷凶极恶,四邻乡民每到夜晚就战战兢兢,连夜啼的孩童一听到“土匪来了”都会立刻止哭,苦不堪言。

1950年,随着全国解放和剿匪节奏加快,这伙土匪流窜到了三甲镇丰垌(目前的村委会)一带,恶行丝毫未敛,且更加隐蔽。终于有一天,解放军来了!

为彻底肃清残匪,当时的阳春驻军派出了一个小分队进驻三甲镇丰垌村,营区就设在当地村民腾出的土房子里。那时候,谢崇杰、谢崇仪两位老人已经长成“大小孩”。虽然,驻村的解放军战士均为来自北方的年轻人,在语言沟通和生活习性上多有差距,但语言的障碍和生活的不适应,丝毫影响不了“军民一家亲”的深厚情谊,解放军铁的纪律和尊民、爱民的优良作风,给两位年少的谢氏兄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线报锁定匪踪

连夜奔袭歼匪

对发生在1950年春夏之交的那一个夜晚(年代久远,已记不住具体日期)的那件事,年迈的谢氏兄弟记忆犹新。

那个晚上,驻扎在丰垌村的解放军小分队全部出动了。再后来,就传来了游大煜一伙顽匪被全歼在双滘镇七星村山里的消息。

两位老人回忆说,他们那时候是从大人口中听到这个好消息的。再后来,当时的村干部又说出了实情:那天夜里,驻丰垌的解放军小分队接到上级情报,称游大煜一伙土匪正隐藏在双滘镇的七星村一带,龟缩在其中一个山洞里。为了不贻误战机,解放军小分队连夜奔袭双滘镇七星村,途经长沙、茅坪、岳冲等村寨山岭,直捣游大煜的匪窝,一举将这伙残匪歼灭。

谢崇杰、谢崇仪两位老人说,在丰垌村这座烈士墓里安葬的两位烈士,就是在这场战斗中受了重伤的解放军战士。

记得当时解放军收兵回到丰垌村驻地不久奉命开拔到其他地方,而这两位重伤员就被留在了村里疗伤。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极差,加上丰垌村四面环山,交通条件恶劣,当地的郎中只能竭尽所能用草药为这两位解放军战士疗伤,终因疗效甚微,伤势恶化,两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先后牺牲,长眠于三甲镇丰垌村的这个小山坡上。

链 接

1949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三六六部队,粤中军分区第十九团、第二十团、第六团进入西山地区剿匪。阳春县副县长陈枫和十九团团长黄东明率部配合四野部队一个营从春城出发进剿松柏乡、北河乡、三洞乡股匪;中共阳春县委书记兼六团政委吴孑仁和副县长陈庚分别率六团配合二十团进剿永宁、圭岗三垌和八甲王其标、谢清泉、蓝香池三股土匪。

(据《阳春市革命老区发展史》)

双滘镇微信公众号

苏兄

阳春市双滘社区网(529635.com)站长及程序维护员,负责网站的日常运维、程序开发以及编辑等。

电子邮件:admin@529635.com

联系我们:发信息给我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返回顶部按钮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发表评论。x